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会同杉木林站科研成果
作者: 匿名 更新时间: 2007-06-02

    自建站以来,会同杉木林生态站共发布研究论文177篇,1999年后发表论文101篇;出版研究专著6部,参与出版专著4部,博士论文16篇,硕士论文95篇(含联合培养或生态站提供条件并在会同生态站完成的学位论文)。科技奖励10项,2000年以来获得3项。

    科技成果“杉木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过程研究”获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2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成果是对国家科技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林业部重点科研项目的系统总结。成果揭示了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建立了杉木林生物产量预测模型,查清了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动态格局和生产力形成的地域差异,找出了杉木中心产区和扩大栽培区杉木生长的限制因素,探索了杉木林生态系统中养分输入与输出的动态平衡以及吸收、存留和归还速率,评价了杉木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和降低洪峰等生态服务功能。

    该项目在国内第一次完整地总结出了南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率先建立了以生物产量和养分利用率为评价指标的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模型,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杉木人工林结构调控、森林凋落物和林下植被管理、自然植被恢复等生态系统经营技术成果已在湖南怀化地区、株洲市和衡阳市,广东韶关以及广西的柳州地区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林分生物产量和林地生产力,通过增加的木材收入及降低林地土壤施肥成本等所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4570万元,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净化环境和维持碳氧平衡等方面的间接生态效益183520万元。

    科技成果“马尾松、湿地松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及物质循环研究”2004年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养分循环的研究”1997年获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这些成果为国家科技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项目和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的主要内容。成果总结了马尾松、湿地松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及物质循环规律、生态功能过程、维持这两类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生态学机理,提出了造林密度、间伐、采伐等营林技术的生态系统管理参数,探索了两树种生长发育和养分循环差异,提供了马尾松和湿地松人工林的碳积累和分配的测算技术与实测数据,成果居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已在湖南、广西等省(区)推广和应用,其直接经济效益23760万元,生态效益177469.6万元。

    科技成果“亚热带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养分循环的研究”,1995年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该成果研究了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特点,探索了檫木枫香混交林、檫木麻栎混交林的养分循环规律和高生产力形成的基础,分析了天然次生林生物多样性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具有较强的自肥能力和养分平衡功能,天然林要发挥其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就要按生态系统原理进行一定的人为培育措施,即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该研究成果已在湖南省会同县的退耕还林工程中推广应用,天然林的生产力提高5-10%,养分循环等生态功能增强15%,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hgf@cern.ac.cn TEL:010-52456666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